目前分類:商業區 (5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最近的台灣的超高房價不但讓一般老百姓望屋興嘆,驚驚漲的店租也讓許多店家大喊吃不消,巨大的房市泡沫情況已經讓許多專家提出警告,於是政府決定要把課奢侈稅的期間拉長。其實這個方向是對的,在不拉高利息的情況下,這是一個暫時可行抑制房價的方法。


另一方面也有專家提出其它抑制房價做法,1) 非自住房課重稅,例如:第一套房不課稅、第二套房課20%不動產稅,第三套房課30%不動產稅,以此類推,2) 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 3)平價國宅 ,4)合宜住宅,5)保障房 6) 一人一房制等等。總的來看,1) ~ 5) 這些方法的效果有限,最好的方法其實是第六項,推行「一人一房制」,才能逹到人人有房住,漲價歸公的理想。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政府推出了許多的政策,其中較為受矚目的就是「廢兩稅合一」和「兩岸服貿協議」,因為對台灣成為亜洲金融中心影響深遠。


廢兩稅合一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年很多國家在討論少子化問題,「少子化」其實是一種誤解,怎麼說呢 ?如果有一個人,原本標準體重是50公斤,後來因為不加節制,大吃大喝,體重直線上升到200公斤,有一天,當這個人又減回到原來的50公斤時,我們該說他是「瘦到不成人形」呢? 還是「回復正常體重」呢?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這幾年報考公務員的人數和錄取人數老是創新高,照理說,在台灣每年出生人口越來越少的少子化情況下,公務員也必須配合總人口比例逐年下降。目前每年出生人口由高峰的40萬人,下降到每年16萬人上下,也就是如果未來30年台灣總人口數從2300萬下降到1000萬人上下,那麼公務人員就必須要從目前的34萬人,逐年下降到17萬人,所以有專家建議某些職位遇缺不補,同時每年開出來的應考名額直接先刪掉3%,這樣就可以用緩和的方式讓公務員人數下降  ( 附註:包括政府約聘人員、立法委員、各式民意代表、政府捐助經費的財團法人和行政法人,這些人數也需要檢討同步下降 )。


但是2009年自從五都升格後,公務員人數不減反增,同時因為升格,所以原公務人員可以升等加薪,也因為升等,之後的退休金可以領更多。在目前一般私人企業薪水普遍不高的情況下,一窩蜂搶考公務員的情況持續不退,可以預見的是,未來10年,將可能出現流浪公務員。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天證所稅的修正版出來了,其實和原版本差異不大,改了等於沒改。這個版本預計下週五(5/31)三讀,一旦三讀通過,九局下半的比賽將宣告提前結束,台灣未來10年將被邊緣化,成為一個三流的國家。


20幾年前,台商出走時,主要是代工型的產業出走,運作的模式是低階的作業在國外,高階的研發在國內,而且部分資金還會回到台灣,也就是「工廠走、人才在、資金在」,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大多數的人都已經感到加薪不易,薪水倒退嚕14年了。


這次這個法案一旦通過,除了資金外流不再回來外,高階人才也會一併被挖走,而且創業型的頂尖人才更是主動選擇出走,和其它優秀出走的人才會合。在「工廠走、人才走、資金走」的情況下,那麼台灣還剩什麼呢 ?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經濟不振,公佈的GDP由原先預測的3.26%下修到1.54%,甚至目前4月份出口的數字已經是負的了。由於出口和消費如此的不振,於是有人將其原因歸咎於證所稅,其實何止證所稅,還有二代健保。這兩個項目如果不能好好檢討修改,台灣就好像大鵬鳥被綁住兩支翅膀,金流出現很大的問題,經濟根本無法展翅高飛。


假設在「逐年減國債下拉高經濟成長,為人民謀福祉」的前提下,施政的優先順序應該是 ( 1) 修改法規,拉高國家對外競爭優勢,增加吸引力 ( 2) 鼓勵企業投資新事業 ( 避免房地產炒作,目前已在臨界點 ),引入新工作機會降低失業率 ( 3) 所得分配公平正義。當這三點有衝突時,以第一點為最優先。例如: 證所稅和二代健保在加強國際競爭力和所得分配公平有衝突時,就要以前者為優先考量,因為沒有國,那有家。但是我們現在過度強調「公平正義」,把順序給倒了過來,所以經濟差,並不特別讓人意外。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這幾年流行「老少配」( 指男大女小 ),年齡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從差5歲、10歲、20歲,到60歲 ( 例如最近的17歲女配57歲男,28歲女配82歲男),似乎應證了「 20歲~100歲的男生都只想要娶20多歲的女生,男生越老越吃香 」這句話。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 其實並不然。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3  

 

 

一直以來,台灣人就有「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心態,所以目前我們所有的社會保險制度,例如:勞保、國保、農保、公保、軍保、勞退、退撫以及各式的年金制度都是來自國外,好處可以先看別人施行得如何,避免犯錯,壞處是如果一個制度發病的潛伏期太長,一旦發作時,連跌倒的姿勢都一樣。目前的歐債危機、美國的財政懸崖、日本的失落20年,台灣的國債破表,大概都是同一個跌法。所以台灣必須從自己國家的觀點來擬定政策,而不是東抄西抄別國的體系,脫離不了代工思維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未來十年各國的資金和人才將往亞洲移動,許多外國的企業也想在亞洲尋找一個卡位的機會,所以打算在亞洲選一處當營運基地,通常一旦定案,都是四、五年以上的營運,這也就是為什麼2013年對台灣是相當關鍵的一年,因為影響未來的十年。


如果沒有證所稅和健保補充保費的話,挾帶著台灣目前正在洽談的人民幣清算機制以及正在爭取成為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 ( 目前日本、新加坡、澳洲、英國也正在爭取 ),再加上地理上的優勢,對各國企業是有很強的吸引力的,很有機會成為各國總部和亞洲另一個金融中心,和香港大幅拉近距離,一方面也可以為台灣帶進許多工作機會。但目前資金過台灣而不入,本國的資金還在流出中,甚至本來打算在台掛牌的企業,也打消念頭,想改掛香港。對未來談區墄合作例如:FTA,東栛十加六、TPP、TIFA、RCEP也就相對困難。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證所稅討論得沸沸掦揚,有人說難道不課證所稅,經濟就會變好嗎? 如果可以變好現在就煞車不要課,如果沒差就繼續課下去。坦白說,不課證所稅,經濟一樣是艱辛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說全球年輕人將經歷失落10~30 年的原因,就算全球各國使出全力印鈔票也沒有用。


既然如此,為什麼非得要拿開證所稅不可? 反正都一樣差了。其實只是讓台灣和目前亞洲金融中心香港及新加坡的競爭差距可以變小  ( 這兩國都沒有課證所稅)。目前我們和這兩個地方的金融實力差距十年,台灣想要重回亞洲金融中心,除了別人有的條件要有外,別人沒有的,台灣更要有,才能快步趕上去,把過去流失的資金和工作機會統統找回來,而這就是一種轉型。

但是很多人還是覺得非課證所稅不可,那麼就再回頭一一檢視證所稅是否能達到一開始設定的目標。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到證所稅,就不得不提到10幾年前台商出走大陸。10幾年前,台灣和大陸做生意因為不能直接往來,所以大家非要到香港開個紙上公司,進行生意上的往來,光是開帳戶還有其它中間匯款及相關手續費,每年約300~ 450億台幣,這十多年來的時間,台商資金不停的前往香港,對香港經濟貢獻良多。這當中,台灣不但政府稅收少很多,銀行的業務也少很多,連周邊的觀光及商務機會也大大減少,每年流失金額千億台幣以上,而我們卻不明就理,一直羨慕香港的國際化和高收入,這其實很諷刺,當初如果政策能夠修正,台灣現在早就已經是亞洲金融中心。


目前證所稅幾乎是相同的翻版,其實對於原先鎖定要課徵的有錢人,一點錢也課不到,因為既然是有錢人,就代表資金可以在全球自由快速的移動,往最友善、最低稅賦的環境移動。目前台灣的資金正在往香港移動(香港不課證所稅),甚至有些原本就停留在香港的資金乾脆不回來。因為香港原本投資管道就很多元,再加上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且非本地居民也可以在香港的銀行開立人民幣帳戶,進行存款、信用卡、買賣人民幣商品等金融服務,吸引力相對大,既然如此,又何必匯回台灣多此一舉呢 ? 因此相關單位必須即時修法改變這種情況,資金才會願意回流。


目前經濟環境變化很大,所以在法規的執行上就要更有彈性,要能隨時「修正」、「暫停」或「延後」。就以法國為例,當法國總統一宣佈對富人課徵75%富人稅時,馬上有富人開始動作,將資產往英國、比利時、瑞士等國家移動,因此比起德國,法國最近的經濟一直起不來。經過彈性折衷後,法國總統最後宣佈只課2年,許多人總算鬆了一口氣,但是傷害已造成,因為已經移出去的資金,短時間不會回來了,但亡羊補牢是對的。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健保號稱「打敗全球無敵手」,許多國家都相當羨慕,但最近二代健保的費率和補充保費引起軒然大波。就如同證所稅一樣,暫緩二代健保,重新檢討才是比較好的做法,下面一一來分析目前的情況和未來可能遇到的情況。


1)4.91%是個破產費率:

不難理解相關單位為什麼要將保費由現行的5.17%降到4.91%,因為前面幾個月已經漲太多項目,再漲下去,壓力鍋可能要掀了。不過說實在的4.91%確實是個破產費率,目前健保預計15年內將破產,二代健保4.91%費率一旦上路,將有四年不會變動,代表我們將一步步看著它加速破產,什麼都不能做。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台灣在討論年輕人的高失業率、出國工作當台勞; 人才流失; 所得輸給新加坡和韓國; 勞保、公保、軍保、退撫基金、健保可能破產、公債破表,這些訊息讓人感覺整個台灣好像要沉下去,看不到未來。其實沒有這麼嚴重,如果用全面性的方式和全球各國來比較,就可以知道台灣到底好不好,平心而論,台灣生活品質其實算前段班的。


1) 年輕人高失業率,想出國工作當台勞或移民: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從民國創建開始,政府就已經開始習慣舉債了,用來支付各種的軍事、建設和福利費用,一直到民國101年,這中間的100多年間的債滾債,已經讓台灣的國債快要破表,有人預估台灣的隱形和非隱形的債務大概是15 ~ 24兆台幣,這麼龐大的數字再繼續滾債下去,威力有多驚人可想而知,也就是伴隨而來的通膨,會將人們的生活壓垮。


受到國債影響的程度大概可以按照年齡分成以下四個等級: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討論基本工資該漲或是緩漲,其實緩漲是好的,讓勞資雙方有機會再想一下怎麼做才是最好。目前大多數人的薪資多在NT$22000以上,所以並沒有實質上的受益,至於對另一群受薪人員,薪資從NT$18780上調到NT$19047,每月只增加267元,實質意義也不大。


如果漲的話,就資方而言,除了考量到「部分員工」增加的267元外,還要把「所有員工」的健保、勞保成本考慮進去  (  未來將從6.5% 上漲到13%  ),同時之後還可能面臨勞委會年年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要求按照物價波動來調整基本工資,因此很多企業聽到漲薪直覺的想法就是先凍結人事。


就勞方而言,因為人事凍結,所以目前線上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就變大了,一人當三人用,福利好一點的企業寧願給加班費,也不願再雇人,以免增加勞健保費,而強調責任制的公司,員工則是做到過勞生病,但另一方面卻有一群人因為企業人事凍結被排除在就業市場外。這其實是一種多輸的情況,或許有人一時贏了面子,但卻輸了裡子。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因為熱錢流入,造成物價蠢蠢欲動,所以有人又提起電價凍漲,希望可以把物價控制住,這其實是本末倒置,這麼做的結果不但會越凍越大洞,而且越年輕的一代就越可憐,就算你舉雙手雙腳反對一樣無效,因為你未成年,而這就是現在所謂「民主制度」最大的爭議。


就像如果1億的負債現在還掉,由10個人來分攤的話,一個人分攤1000萬,但是現在有人決定要「凍還債」5年,在這5年中,有7個人因為年紀大過世了 (嬰兒潮世代 ),所以原本的1億加上5年的利息總共是1億1千萬元,那麼剩下來的三個人( 少子化世代 )一個人要付3600萬,這也就是越年輕的一代聽到凍漲可能笑不出來,因為幫你分攤債的人減少了。如果這一代承受不起現在一倍的痛苦,又怎麼忍心凍漲,把未來加上利息後的四倍以上痛苦轉移給下一代呢 ?   所以對於現在頻頻被催生出來的新生兒,到底是愛他們,還是害了他們,最終只是成了扛債的人頭呢 ?


然而最糟的還在後面,因為凍漲無法讓債務壓力有效緩慢釋放,後面引爆力更強,想當初1997年亞洲金融風爆就是因為固定匯率潰堤,慘不忍賭,因此這麼做的後果,可以預見的風爆已經在等著了,也就是……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物價又開始蠢蠢欲動,這讓人想到前2010年物價飆漲,當時網路上曾出現「蒜你狠」、「糖高宗」、「豆你玩」、「薑你軍」這樣的順口溜,而在全球物價飆到顛峰時,還引發了北非、中東多處的末莉花革命,有些政權因此一夕變天,因此各國政府相當在意物價的平穩,以避免民怨升高


其實在台灣,每當颱風過後,或是重大災害出現時,為了怕蔬菜「屯積」或民生物資被「壟斷」,造成物價飆漲,當一瓶沙拉油漲了30元,或是一把菜漲了100元時,許多單位便會開始動起來抓「菜蟲」,就怕「哄抬物價」把民怨燒起來。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房價一直以來為國人所詬病,而最近正在討論的國有土地釋出政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土地釋出整併後可以蓋房子,供給增加,房價就會下跌,有助於想要購屋的人,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賤賣國產,圖利特定人,認為以租代售,利用地上權的方式活化增加國庫財源就可以,於是相關的討論爭執不下,其中主要的爭執點在於陷入了供給和需求的迷思當中。


一般理論的假設基礎多認為人是「理性」的,如果某一樣東西價格高的時候,就設法增加供給,這樣價格就會下跌,供給和需求會自然逹於平衡,「不需要」任何調控。很可惜,真實的社會並不是如此,也就是人其實是「不理性」的,因此「需要」適度調控。如果一開始的假設基礎不對,推論和執行出來的結果就會天差地遠,這也就是為什麼最近很多人開始反思,高房價和高空房率到底問題出在那裡,因而出現「限量」(包括限戶數及限面積 ) 和「總量管制」這樣的名詞。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歐洲公佈的失業率又創了新高,原因是因為歐洲各國債務太高,進行緊縮政策,東砍預算減少補助,西砍雇用人數,因此失業人數上升並不讓人意外。


於是這種不滿的情緒很直接的反應在各國的選舉結果上,只要推行緊縮政策的執政黨大都是以慘敗收場,包括今天的法國及希臘,因為失業加上生活成本上升,對一般民眾而言太痛了,也因此反撲力道很強。


同時可以發現一種現象,就是各國的選舉結果越來越向社會主義以及極端主義靠攏,想當初德國希特勒崛起就是在這種氛圍當中,因此各國之後的政策將會遇到比以往更大的阻力,得下更多功夫溝通才行。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