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03  

 

 

一直以來,台灣人就有「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心態,所以目前我們所有的社會保險制度,例如:勞保、國保、農保、公保、軍保、勞退、退撫以及各式的年金制度都是來自國外,好處可以先看別人施行得如何,避免犯錯,壞處是如果一個制度發病的潛伏期太長,一旦發作時,連跌倒的姿勢都一樣。目前的歐債危機、美國的財政懸崖、日本的失落20年,台灣的國債破表,大概都是同一個跌法。所以台灣必須從自己國家的觀點來擬定政策,而不是東抄西抄別國的體系,脫離不了代工思維


目前台灣這套所謂「社會保險」的各式保險和退休年金制度本身是有瑕疵的,也就是這套制度運作的前提是人口數必需「大於或等於」上一個世代的人口,如果是「小於」的情況,那麼這個制度就會開始龜裂、潰堤。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過去的60年當中,「兩個恰恰好」、「增產報國」的催生口號不絕於耳,就是要每年人口數保持「大於或等於」上一個世代的人口。


就以影響900萬勞工的勞保為例,在民國39年開辦時,當時每年出生人口是32萬,這是個「關鍵數字」,也就是代表開辦後,人口就「一定」不能小於32萬這個數字,才能財務平衡。從民國39年到民國70年,人數從每年出生32萬人緩緩上升到每年出生40萬上下,因為每年出生人口都「大於等於上」一代人口,所以這個制度沒有出現任何異樣。照理說,我們就每年「催生」下去,讓每年出生人口從32萬、40萬人再增加到50萬、100萬、200萬、1000萬、1億人,這樣所有的「社會保險」就不會出問題了。但是為什麼從民國70年起,每年出生人口急轉直下,從40萬掉到30萬,然後到現在一年出生人口在16萬上下呢 ? 主要是因為長久以來,國家開出各式各樣天花亂墜社會福利太多,以致於國債太高 ( 24兆國債 vs 900萬勞工 = 一人負債260萬台幣 ) ,通膨悄悄地侵蝕著每個人的生活品質,所以怎麼催生都催不出來。


當怎麼催生都催不出來時,就代表體制已經進入臨界點,必須進行改革,才不會潰堤。目前各方所提出的方法可分為「不具永續性」的治標改革和「具有永續性」的治本改革兩大方向


(一 ) 「不具永續性」的治標改革


(a ) 繳多、領少、晚退的「確定給付制」:

目前各式保險和年金約在15年內會破產,而現在每年出生人口在16萬上下,遠低於關鍵的32萬人,更是遠遠低於高峰時期的42萬人,所以如果採取繳多、領少、晚退的「確定給付制」,在未來30~50年內,一定會再破產一次,既然如此,何不一次改好,非要勞師動眾,浪費社會資源兩次呢? 另一方面,這種方式好比存在銀行10萬元,30年後銀行告訴你只能領回5000元或0元,應該沒有人可以接受,所以這個方法並不適用。


(b )儲蓄式的「確定提撥制」

這是一種儲蓄的概念,好比現在存在銀行10萬元,30年後領回10萬元,沒有利息。既然如此,何不讓民眾自行處理自己的錢,而非得放在政府那裡保管呢 ? 有人說,這種方式政府和雇主會提撥一定比例到自己的退休帳戶,所以較為有利。這又是一種很阿Q的心態,基本上雇主會提撥的部分,就是從員工的薪水直接扣,而政府提撥的部分,還不就是向人民課稅來的。所以現在如果你實拿3萬元的薪水,未來可能實拿1萬5千元,因為另外1萬5千元被雇主和政府提撥到你的退休帳戶,不能動用。所以這種方式並不是最佳方法,而且多此一舉。


(c )退休基金績效不彰,改提高績效

目前政府這家「過手的基金公司」的四大基金績效並不好,都是虧損的情況。一般如果民眾投資民間基金公司,績效不好可以喊停,但是政府這家「過手的基金公司」不但不能喊停,基金有虧損還要向你加稅,這其實相當不合理。於是有人提議未來可以從民間引入專業基金經理人,將收益率由2%拉高到6%,但誰能保證收益一定可以遠到6%從此以後不再虧損 ?  如果虧損了,誰負責呢 ? 當然是全民再加稅。


另一方面,在少子化的情況下,未來的公務人員也必需要按總人口數的比例浮動調整,總人口數如果從2300萬下降到1000萬人上下,那麼公務人員可能就要從目前的34萬人,逐年下降到17萬人。既然如此,許多部門的人力就必須提出精簡計畫,而和各退休基金操作或相關人員的精簡就會是一種必要,因為有限的人力要做最有效的配置,而且政府沒有必要幫人民理財,虧損又要課稅。


最好的方式還是把理財的權利交回給民眾,政府不要再做「過手的基金公司」,不但浪費社會成本,也沒有效率。民眾可以找自己喜歡且合適的理財公司,盈虧自負,而不是像現在政府操作賠錢,還要向人民課稅,人民成了超級提款機。

 

(二 )「具有永續性」的治本改革


(a )有秩序終止各種保險的老年給付 & 退休年金制度

目前台灣這套所謂「社會保險」的各式保險和退休年金制度本身一開始的設計就有瑕疵,因為它是建立在「催生」的前提上,人口數只能多,不能少,無法浮動。也難怪前陣子有媒體對這個「社會保險」下了個驚悚的標題說,這是一個「國家級老鼠會制度」,當下線人數由每年32萬人下降到每年16萬人,老鼠會制度不倒也難,確實是如此。

因此,如果要具有永續精神的老年退休制度改革,政府必須要在「信賴保護原則」的前提下,採取折衷的方式,有秩序地終止各種保險的退休年金給付體系,改採用以下幾種方式來補強,這樣每個世代才不會相互剝奪資源,造成有的世代飽到太撐,有的世代虛到餓死。


( b) 各式技職訓練 & 理財退休規劃敎育 &  庇護工廠協助

目前的政府退休年金主要都是以「給錢」的消極方式,而不是「給釣竿」這種積極的方式來進行。政府其實要做的是給人民釣竿這種可長可久的方式,從敎育體制敎育民眾如何理財、規劃不同年齡的工作生涯以及老年退休生活,讓老年生活不但物質上無匱乏之虞,精神層面也可以多姿多采。

另外,透過各式技職訓練 & 庇護工廠的體系,不管是失業的或是身心障礙的民眾,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學得新的技能投入職場,只要身體保養得宜,工作到80~90歲其實都不成問題。當然有人可能要說「老歹命」這麼老還在工作,不能享清福,這其實是一種很過時的想法,如果把工作當「工作」來看,那真的很沉重,但是如果當成「休閒娛樂」來看,自然樂在其中,而且和社會有一定的連結,人也會比較健康,這也就是為什麼有規律工作的人比較長壽。


( c ) 中低收入補助 & 社會救助  ( 需視情況設定排富條款 )

未來政府退休年金如果取消時,某一部分老年退休的民眾可能還是會落在貧窮線以下,這時候中低收入補助和社會救助  ( 需視情況設定排富條款 ) 就有其必要性,當然給錢的同時還要利用技職訓練 & 庇護工廠體系加以輔導,「靠自己的力量」再次融入社會,才是最高的原則,短期金錢補助只是一時的做法。


(d ) 老人社區照護體系+ 多方視訊醫護監控協助

老年人退休後最大的花費在於看病和照護方面,官方單位如果能夠敎育民眾如何健康吃,健康活,就能降低看病的機率和花費,另一方面如果官方單位能夠建立起社區的照護體系,降低這方面的花費,那麼就算退休時手邊的金錢不多,也可以過得很好。例如日間托老體系和社區照護體系+多方視訊醫護監控協助,其中又以 .................

 


(待續)


 

更多詳細內容請email

 

Jil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