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到證所稅,就不得不提到10幾年前台商出走大陸。10幾年前,台灣和大陸做生意因為不能直接往來,所以大家非要到香港開個紙上公司,進行生意上的往來,光是開帳戶還有其它中間匯款及相關手續費,每年約300~ 450億台幣,這十多年來的時間,台商資金不停的前往香港,對香港經濟貢獻良多。這當中,台灣不但政府稅收少很多,銀行的業務也少很多,連周邊的觀光及商務機會也大大減少,每年流失金額千億台幣以上,而我們卻不明就理,一直羨慕香港的國際化和高收入,這其實很諷刺,當初如果政策能夠修正,台灣現在早就已經是亞洲金融中心。


目前證所稅幾乎是相同的翻版,其實對於原先鎖定要課徵的有錢人,一點錢也課不到,因為既然是有錢人,就代表資金可以在全球自由快速的移動,往最友善、最低稅賦的環境移動。目前台灣的資金正在往香港移動(香港不課證所稅),甚至有些原本就停留在香港的資金乾脆不回來。因為香港原本投資管道就很多元,再加上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且非本地居民也可以在香港的銀行開立人民幣帳戶,進行存款、信用卡、買賣人民幣商品等金融服務,吸引力相對大,既然如此,又何必匯回台灣多此一舉呢 ? 因此相關單位必須即時修法改變這種情況,資金才會願意回流。


目前經濟環境變化很大,所以在法規的執行上就要更有彈性,要能隨時「修正」、「暫停」或「延後」。就以法國為例,當法國總統一宣佈對富人課徵75%富人稅時,馬上有富人開始動作,將資產往英國、比利時、瑞士等國家移動,因此比起德國,法國最近的經濟一直起不來。經過彈性折衷後,法國總統最後宣佈只課2年,許多人總算鬆了一口氣,但是傷害已造成,因為已經移出去的資金,短時間不會回來了,但亡羊補牢是對的。


換句話說,不是別的國家很厲害比台灣強,而是他們很有彈性。也就是如果總目標是「逐年減國債下拉高經濟成長,為人民謀福祉」,他們可以動員所有的力量,快速修改不合時宜的法規,那怕是剛過的法規也可以再次修正或暫緩。也就是「動態調整」將是未來國家勝出的關鍵,過於死板的法規到最後只能眼睜睜看著別國的繁榮而興嘆。


大國的優勢在於「市場 & 資源」,可以愛怎麼課稅就怎麼課,小國的優勢在於「彈性 & 機動性」,因此課證所稅就要斟酌(目前比利時、新加坡、香港不課證所稅)。想要成為亞洲區的金融中心,台灣的「彈性度」和「友善度」還要加大,這樣對國內外民眾的參與度及國內外企業在台灣上市籌資的吸引力才會加分。另一方面,再搭配台灣目前正在洽談的人民幣清算機制以及爭取成為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  ( 目前日本、新加坡、澳洲、英國也正在爭取 ),相互結合就能發揮加乘效果,加速把資金吸引回台,提升經濟才能事半功倍。

 

目前台灣課證所稅不但逹不到原先「公平正義」、「稅收」的目的,還增加許多宣傳敎育、文件寄送、稽核等「無形的社會成本」,而且資金持續外流,唯一受益的是香港,既然如此,暫緩或移除證所稅是必要的,亡羊補牢猶未晚,只要可以及時……

(待續)


 

更多詳細內容請email聯絡


 

Jil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