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天的學運鬧得沸沸揚揚,而服貿到底是好是壞,統合各方的說法,大致分成以下幾個面向討論


1) 服貿中國對台灣「讓利」多 ?

有人說服貿大陸開放80項,台灣才開放64項,而且大陸開放給台灣的產業全部都「超過WTO標準」,比開放給其它國家的條件更優,其實是中國對台灣「讓利」多,台灣根本是賺到。

從表面上的數字看,如果要說「讓利」,其實也沒有錯,問題是中國開放的項目都是自身強項,所以多讓幾項也不怕;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某些開放的項目 (例如:金融和醫療 )是大陸急需專業人才的項目,所以為了轉型非開放不可,只是按照自己的政策推行,說「讓利」太言過其實。

就好比一個職業的拳擊手對上一個3歲的小孩比賽拳擊,先讓小孩打5拳在身上,甚至讓50拳都無所謂,也就是這場比賽的關鍵不在於這位職業的拳擊手會不會贏,而在於要不要KO,以及什麼時候KO結束比賽,還是這只是一場輕輕比劃的表演賽。

相反地,如果是兩個職業的拳擊手比賽,那可是絕對不會有什麼「讓利」的情況,因為選手們知道,對手出奇不意的一拳,可能就會被KO倒地了。所以像中國和美國上了談判桌,可是誰也不讓誰,錙銖必較,就是這個道理。

 

2 ) 服貿對台灣整體利大於弊  ?

有人說這次的服貿對台灣整體而言是利大於弊,其實要這麼說也沒有錯,特別對財富排名前100萬人,也就是有能力出走的前100萬人獲益最大。舉例來說,服貿過後,前100萬人可以增加1000億的收益,但是留在台灣的2千200萬人,則會遭受到直接或間接700億的損失,表面數字1000億減去700億賺300億確實是利大於弊。

但問題是為什麼只有一小部分的人受益呢 ? 那麼賺的300億要如何提撥補助受損的2千200萬人,以便後續轉型呢 ? 10年、20年,可以補助多久? 在外匯有管制的大陸,賺到的300億能不能大幅匯回台灣呢 ? 由於存在許多疑問,這也就是為什麼一般民眾對於「利大於弊」的說法無感的原因。

另一方面,所謂的前100萬人可以獲利1000億的假設前提是「有賺到錢的情況」,也就是服貿過了只是拿到入門票,能不能在大陸賺到錢得看本事,因為大陸有13億人口,頂尖的人很多,再加上各國菁英聚集,因此很有可能才進入市場不久,就已經鎩羽而歸。所以所謂的「利大於弊」只是一個「理想狀態」,即使身經百戰的企業大老闆,做生意也不敢如此保證「利大於弊、保證獲利」。

 

3) 服貿不過對金融業有重大影響 ?


與其說服貿不過對台灣金融業影響很大,倒不如說這幾年的政策都在「自廢武功」、「自我弱化」,將資金趕離台灣。服貿簽了,只是更加速資金離開,前進對岸。

至於資金前進大陸,趕快設點開業就能穩賺不賠嗎 ? 答案是否定的。就如同上面所說的,服貿過後僅是拿到入門票,而不是開始賺錢,對金融業來說,也並非沒有風險。

就以最近大陸興起的支付寶而言,就已經打掛大陸自己本地的大型銀行業者,台灣的這種小型銀行進去,能不能招架呢 ? 打算要熬多久才能開始賺錢呢 ?

再者,雖然有人說未來銀行到大陸擴點,可以把台灣的人才帶過去,增加台灣人就業,很可惜的是,了不起大概也只有10年的光景。一來大陸把自己的金融人才培養起來,就會優先晉用本地人,那麼未來已經過去多年,邁入中年的金融人才怎麼辦呢 ? 二來在新形態的金融模式下,銀行的實體據點早已經在縮編,也就是未來很可能「沒有實體據點」,那麼10年後,台灣這批過去的金融人才,又該如何自處呢 ?

特別是在10年後,全球將開始面對「不完全就業」的壓力,也就是在自動化、機械化的取代下,失業的人口數將越來越多,大陸也不例外,到時候這種內部人才和外部人才的矛盾將開始拉高。包括瑞士、法國、加拿大、英國、澳洲都已經開始限制外來人力,甚至限制外來移民,就可以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4 ) 台灣不夠開放,要簽服貿、加入FTA、各式自由貿易組織,才能提升經濟 ?

很多人說台灣不夠開放,要和各國簽FTA、加入各式自由貿易組織,才有利於台灣本身的貿易,這種大前提的說法,沒有錯,因為台灣畢竟是個海島型的國家,要和各國有交易和往來才能生存。

但以台灣目前這幾年來的做法,其實比較像是「自廢武功」,因為各式的政策將本土的人才和資金往外趕,所以未來簽了各式的自由協定後,相比較之下,外國的吸引力大增,在一推一吸的情況下,人才和資金更是加速離開,經濟也不會比較好。

再者,在未來「不完全就業」的壓力下,各國的失業率都會偏高,因此都會傾向把機會優先保留給本國人,自然會設下各種限制條件,因此未來即使加入各式各樣的自由貿易組織,各國要逹「完全開放」的自由貿易,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5 ) 服貿過後台灣的房地產將被炒翻天  ?

台灣本來就地小人稠,因此房價很容易被炒作,特別是目前土地和房子集中在少數人手上,炒作情況更嚴重。目前有66萬人手上有超過三間房以上,甚至有的人手上有100~200筆土地外加20~30間房子,然而大多數的人則是連一間房都沒有,形成一種資源錯置。

未來如果服貿開放後,大量的外來人口湧入,將會讓房價再炒一波,那麼台灣的年輕一代 ( 民國78年~108年出生的這一代,所謂失落的一代 ),將注定永遠是無殼蝸牛,除非父母有留房子。甚至即使是租房子,租金也可能讓人喘不過氣來。

因此生活在台灣的人口 ( 本國人+ 外國人 ),必須進行「台灣人口的總量管制」,才能維持生活品質,同時考量到未來的不完全就業和少子化,以及全球暖化後國土所可能遭到的破壞,台灣的總人口數維持在800萬~2000萬都算合理,而以1000萬上下最為合適。另一方面,推行「一人一房制」,也就是一個人名下只能登記有一間房,這樣台灣的房價才有可能得到控制。

 

 

大陸和台灣在未來的交易和往來,很自然地會越來越頻繁,因此坐下來談各式的協定,無可厚非。但應該要平等互惠,這次之所以會引起學運這般軒然大波,主要是很多內容部分並不平等互惠,配套也沒有做好。想要「和平統一」,得先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因為國界不是劃在地圖上,而是劃在心頭上,這是歷史早已有的明訓。

 

Jill

 

 

 


相關閱讀: 殭屍經濟 & 台勞時代
http://jill9050.pixnet.net/blog/post/87662759


相關閱讀: 廢兩稅合一 & 服貿協議
http://jill9050.pixnet.net/blog/post/2748823


相關閱讀: 台灣悶經濟的解悶劑
http://jill9050.pixnet.net/blog/post/82926134


相關閱讀: 一夫一妻制 vs 一人一房制
http://jill9050.pixnet.net/blog/post/78786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